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遗产  >> 查看详情

故宫屋顶无法落鸟? 专家: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

来源: 科技日报   日期:2020-10-21 10:48:14  责编:刘玉辉 
分享:
    关于故宫一直有着各种传说。其中之一是,故宫屋顶之所以看上去特别干净光洁,是因为设计时有特别的考量,以至于鸟无法停留,不会在屋顶排泄。
    这一说法广为流传,文化学者马未都也曾在节目中表达过“故宫屋顶为什么没有鸟屎”的类似观点。最近,马未都讲述上述观点的一则短视频,被微博用户“陆地围脖”挖了出来。视频中,马未都称故宫屋顶之所以特别干净、没有鸟屎,其主要原因是琉璃瓦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所以不会在上面排泄。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站不住”,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陆地围脖”展示了一段鸟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在“陆地围脖”看来,太和殿屋顶有着几十米的高度,即使有鸟屎,肉眼也看不见,所谓“鹰不落”“(鸟)站不住”的说法,只是人们“对传统的美妙幻想”。
琉璃瓦反光限制了鸟类停留
    马未都和“陆地围脖”的观点哪个是对的?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科技日报记者向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的专家进行了一番求证。
    “没有史料证明,古人在设计建造房屋时,采用琉璃瓦顶是为了防止鸟类停留。但有科学分析表明,发亮的物体不利于鸟类或其它动物靠近。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鸟类在瓦面停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指出。
    周乾介绍,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
鸟类停留排泄将杂草种子带到屋顶
    “古建屋顶上往往会有长草的情况,如果没有鸟类停留排泄,杂草的种子是怎么来的?”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同样,周乾也指出,之所以要进行古建筑瓦顶拔草处理,主要原因在于,铺瓦泥里有草籽;鸟屎落在瓦面上,鸟屎里有草籽;春天大风,风把草籽刮到了瓦顶上。
    “人们往往喜欢把包括故宫在内的传统官式建筑想象得特别高大上,认为设计建造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但包括‘鸟站不住’在内的一些说法仅仅只是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齐莹认为。
    在齐莹看来,长期以来,古建筑是与人类及周围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一个状态,其设计理念往往是环境友好型和动物友好型的,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
    “事实上,我觉得一些网友在回复说得挺对的。比如雨雪冲刷、自然降解等因素,都会让鸟粪没有那么明显。古建筑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古建筑屋顶活动。”齐莹说道。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 13911566744(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内蒙古阿拉善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中新网阿拉善10月7日电 (记者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7日对外消息指,考古部门近日在该盟敖包图墓葬遗址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图为揭取表面浮土航拍正摄影像。 杨峰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金松7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阿拉善盟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敖包图墓葬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一座青铜时代晚期亚腰形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 [阅读]

  • 百年木刻技艺绽放魅力 西藏民众巧借“非遗”致富

        从西藏昌都的江达县城驱车出发,经过了崎岖颠簸的山路,翻越了连绵山脉,中新社记者到达波罗乡外冲村。若不是因为这里的木刻技艺被评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这个地方不会被外界知晓。也正因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少,这里的民众曾一度贫困。   波罗木刻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后,外冲村村民泽培被认定为唯一的波罗木刻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渐渐地,外冲村人的命运因波罗木刻悄然改变。   到达外冲村,中新社记者走进一... [阅读]

  • 一个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展览通过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讲述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营缮与保护情况,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领略紫禁城600年积淀的文化魅力。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杜建坡摄   集古代建筑之大成   从午门西马道进入展厅,256米长的展线上,紫禁城600年的时光徐徐展开。展览紧扣“时间”这一主... [阅读]

  • 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正式启动

        9月5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及江苏省13市的110余项非遗项目,齐聚淮安里运河畔。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记录了人类两千年的文明史。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淮安作为大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文化遗产众多,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