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遗产  >> 查看详情

百年木刻技艺绽放魅力 西藏民众巧借“非遗”致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日期:2020-09-29 15:44:53  责编:刘玉辉 
分享:
    从西藏昌都的江达县城驱车出发,经过了崎岖颠簸的山路,翻越了连绵山脉,中新社记者到达波罗乡外冲村。若不是因为这里的木刻技艺被评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这个地方不会被外界知晓。也正因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少,这里的民众曾一度贫困。

  波罗木刻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后,外冲村村民泽培被认定为唯一的波罗木刻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渐渐地,外冲村人的命运因波罗木刻悄然改变。

  到达外冲村,中新社记者走进一处工作间。泽培与他的徒弟们正在雕刻经板。刻刀在指间来回旋转,藏文字体显现,平平无奇的木板,被赋予了精神力量。

  他们正在雕刻的是藏文佛典《甘珠尔》,这是与四川白玉县一座寺庙签订十年合约的项目,需要刻4万余叶。自2018年起,泽培组织的70多名艺人已完成了3000余叶。

  泽培介绍,波罗木刻技艺发展于公元1676年,由当时的第十二世土司、第十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现今四川德格、白玉以及西藏江达县的大部分区域都曾隶属德格土司管辖。

  因当时佛教盛行,用于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刻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

  现在,德格印经院中,相当一部分的印经板,出自外冲村艺人之手。

  12岁时,泽培跟着父亲学习木刻,经历了5年,得以出师。他说,与同龄人相比,他的童年过得更辛苦些。拿着刻刀,一练就是一整天。

  泽培曾上过3年学,藏文书法扎实,习得4种藏文字体,“这为后来木刻打下了基础。”

  年轻时,他和父亲像是流浪艺人,“在德格的一座寺庙里,我们做了十年的木刻,完成了1200多叶的经文木刻板,后来还在林芝待过两年。”

  泽培说,以前没有电话,交通不畅。与外界的联系依靠书信、电报、带话,“哪里有需要木刻,便背上工具去哪里。现在很多生意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联系。”

  传统木刻如何适应市场发展?泽培做了很多思考。他说,传统木刻记载历史文献、医学、佛教派别典籍。如今,拓展应用到了旅游等领域。“刻吉祥语、祈福语,游客很乐意接受。”

  “木刻技艺曾面临着断代。”泽培说,跟他同时期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当地就业机会少,很多年轻人更愿意走出大山去赚钱。

  后来,当地政府扶持,泽培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木松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建起了厂房,还吸纳了贫困户就业。现在,公司共有60余名艺人。

  他介绍,最贵的经板800多元(人民币,下同),最低的600多元,“稍微勤快些,收入都不低。”

  依靠当地政府,波罗木刻技艺得到了发展。泽培表示,文化传承是一方面,眼下更希望村民靠着木刻手艺能够过上富裕生活。(赵朗)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一个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展览通过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讲述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营缮与保护情况,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领略紫禁城600年积淀的文化魅力。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杜建坡摄   集古代建筑之大成   从午门西马道进入展厅,256米长的展线上,紫禁城600年的时光徐徐展开。展览紧扣“时间”这一主... [阅读]

  • 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正式启动

        9月5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及江苏省13市的110余项非遗项目,齐聚淮安里运河畔。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记录了人类两千年的文明史。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淮安作为大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文化遗产众多,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 [阅读]

  • 乾隆款大冰箱:掐丝珐琅尽显皇宫豪华风尚

        在我国,冰箱的普及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300多年前的清代就已经出现了设计精美的冰箱。在沈阳故宫博物馆馆藏一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它不仅能储藏食物,还是清代皇宫的防暑降温利器。   这件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口大底小呈斗形,上下口均为正方形,上口加盖,盖为两块组成,可拆分。冰箱附方形底座。冰箱木胎、锡里,箱的六面(包括盖面)均为掐丝珐琅,露在表面的五面为蓝地缠枝宝相花纹,箱底部为浅蓝色地满饰云朵纹,有一条黄色五爪蟠龙。中央贴有阳文楷书&ldquo... [阅读]

  • 济南梁王遗址发现战国城址 正推进保护性回填

        记者8月12日从“济莱高铁占压梁王古城墙保护情况媒体通气会”上获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今年3月至7月对济南梁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目前正在对该城址进行保护性回填。 据官方介绍,古城遗址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墙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20米,城内面积约7万平方米,出土了陶瓮、陶罐、陶豆、板瓦和筒瓦等遗物。 “此次发现的古城址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是目前济南城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