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  >> 查看详情

智慧生态农场“长”势喜人

来源: 科技日报   日期:2023-06-20 16:36:11  责编:刘玉辉 
分享:

   近日,在青岛盛客隆现代农业基地的蔬菜大棚里,基地经理樊俊京掏出手机轻点几下,通过“智慧云端系统”发出指令,自动喷灌系统启动,悬挂在大棚上部的十字雾化微喷头“嗞嗞嗞”地喷出水花,一刻钟的工夫,整个大棚的灌溉、施肥、用药作业就完成了。

  这是青岛市生态农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科技日报记者看到的一幕。

  近年来,青岛依托科技支撑,以生态农场为主体,大力推广种养结合、“鱼菜共生”等模式,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绿色循环 鸡肥菜壮

  青岛盛客隆现代农业基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村,占地1800亩,拥有大棚120余座,养殖肉鸡近2万只。基地内规划整齐、环境优美,2022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模式就是该基地的“美丽秘诀”。

  走进基地的一座蔬菜大棚,一畦畦绿油油的小白菜苗长势喜人。随着樊俊京的操作,细雾状的水花均匀地洒落,菜叶挂上晶莹的水珠,平添了几分生气。

  “2020年,在青岛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团队牵线搭桥下,基地与高校达成合作。采用专家提供的新技术,我们把制作粉条时清洗、脱汁、分离后的水收集起来,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制成液体肥,用它浇菜环保又健康”。樊俊京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

  基地的另一侧,规划了养殖区,一群群散养的大公鸡在树林里自在地踱步、觅食,工作人员驾驶着清粪车将鸡粪仔细地清理干净,送往堆肥场。

  “我们根据种植面积匹配养殖密度,指导基地制定合理的种养计划,建立了绿色循环种养模式。”青岛市农技中心副主任位绍文介绍,在这一模式下,基地将未使用农药、化肥的蔬菜尾菜用来饲养肉鸡,产生的鸡粪按比例添加秸秆、尾菜、豆粕和微生物菌剂,发酵堆肥后还田,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

  “有机肥让土壤越来越肥沃,种出的菜口感好、品质优;散养的鸡肉嫩味美、营养丰富,一只鸡卖120元,还供不应求。”樊俊京介绍说,农药化肥减量,园区收益增加,“一减一增”彰显了绿色生态农业的优势。

  鱼菜共生 种养双赢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崖下村石榴树下现代农业生态园,“地里种菜”与“塘中养鱼”有机结合,打造出“鱼菜共生”模式。

  记者在石榴树下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大棚里看到,养殖池内观赏鱼、鲟鱼四处游弋,旁边的白色种植槽里,生菜、油菜郁郁葱葱,吊挂式无土栽培串盆层层叠叠,里面栽种的草莓、薄荷、茴香等长势喜人。

  在“鱼菜共生”模式中,菜种在种植槽中,靠根系吸收水中养分,快速生长。但种植槽中的水是自来水,养分何来?

  “我们把养鱼产生的富含营养成分的尾水收集处理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传输到种植槽供蔬菜吸收。水培蔬菜利用自身根系强大的吸附能力,既充分吸收了水中的营养,又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脱肥净化后的水流经二次供水系统又回到鱼池,形成了水养鱼、鱼肥水、菜净水的闭环系统。”石榴树下现代农业生态园负责人李盛誉解释说。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鱼菜共生”模式不仅生态效益显著,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个大棚有1200平方米,目前棚内年产成品鱼近3万斤,年产蔬菜40万斤,收入可达120万元,效益相当可观。”李盛誉告诉记者。

  除“鱼菜共生”模式外,青岛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的“秸秆养牛—粪肥还田”农牧循环模式、即发农业基地的“猪—肥—菜”模式经过示范推广,也成为典型的绿色种养样板,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 13911566744(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水稻抗“癌”又稳产!我国科学家创制新型广谱抗病基因

       北京时间6月14日深夜,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国田教授团队的科研论文《基因编辑磷脂合成酶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一个新型水稻广谱抗病基因RBL12。试验证明,该基因能显著增强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的抗病性,在田间稻瘟病害发生情况下可挽回约39%的产量损失。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达数千万吨。目前,我国几个主要稻... [阅读]

  • 从单纯“比多”到“比少”,看河北农业绿色发展

       华北平原夏收小麦进入大规模收获期,今年让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刘营村种粮大户刘军骄傲的,不是小麦继续保持亩产600多公斤的稳产,而是保证高产的条件下,比别的种粮大户用水更少、用药更少。   “我一共种植了2600亩小麦,选择了节水又高产的品种,小麦整个生长期只需要浇3次水,比普通品种少1次。”刘军说,不仅浇水次数少,每次用水量还在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浅埋滴灌技术,管道把水精准输入每一株麦苗根部,变传统的浇地为“浇作... [阅读]

  • 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67亿亩 收获进度达87.7%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达2.67亿亩,收获进度达87.7%。其中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进度过九成半,陕西进度过八成,山东进度过七成半,河北进度过半,山西进度过四成。   [阅读]

  • 安徽小麦机收率达98.5%,这些人值得记住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眼下,山东、河北等地小麦机收正酣。历时近半个月,夏粮主产省安徽小麦收割大幕落下,4290余万亩小麦收入仓中。   春争日,夏争时,抢收抢种曾一直是“三夏”的典型特征。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安徽小麦机收率达到98.5%。农民手持镰刀、弯腰割麦的场景已不多见。   今年,“三夏”有些不一般。“这是安徽近十年来麦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