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查看详情

5G打开虚拟现实的想象空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21-01-11 12:26:48  责编:娟子 刘玉辉 
分享: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新疆喀纳斯湖的美景实时呈现在眼前;通过VR修复技术,人们可以观赏景德镇御窑昔日盛景;进入微信小程序,足不出户就能全景观看楼盘样板房……虚拟现实技术解锁的多种应用新场景正变成现实。近年来,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应用愈加丰富。据赛迪顾问公司预计,中国VR、AR(增强现实)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球虚拟现实市场的增长中心。

  智能变革的重要推手

  2020年以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丰富。5G+AR远程会诊系统、AR查房、VR监护室远程观察及指导系统等解决方案,能有效提升诊疗效率;非接触式AR测温、AR车辆管控系统等,有效避免人流、车流“扎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VR教育、VR协同办公、VR/AR远程巡检等新场景,改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提升信息共享效率;VR看房、VR旅游等新业态,让线下业务走向线上,带来全新服务体验。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认为,5G商用加速到来,开启了VR/AR产业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推动VR/AR的应用范围从直播、游戏等消费娱乐领域,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渗透,实现规模化发展。工信部曾提出,要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推广5G+VR/AR、赛事直播、游戏娱乐、虚拟购物等应用,促进新型信息消费。“虚拟现实已经成为智能化变革的重要推手,将催生巨大的产业空间。”任爱光说。

  业内人士指出,虚拟现实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其独特的沉浸性、构想性和交互性,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最难的就是落地”

  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拓宽现有边界,为各行各业增值增效,并引发全新的应用场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增强和虚拟现实中心教授蔡奕渔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未来VR设备可直接捕捉人的思维和感官反应,甚至在形态上可直接与人体结合,比如像隐形眼镜一样直接接触眼球,从而将人体现有的功能增强。”

  在虚拟现实硬件设备逐步完善的同时,内容和应用的缺乏仍是制约行业普及的一大瓶颈,弥补生态短板、打造产业链成为当前虚拟现实行业的发展关键。

  “虚拟现实全面应用,离不开全面强大的算力服务支撑。”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曾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VR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在游戏、直播、仿真等众多领域开始落地,并不断向制造、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渗透,产生各类创新应用,推动VR新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计算、连接、应用能够获得更大的支持,需要更智慧的计算、联接、应用。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包括VR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最难的就是落地。想要破除“难点”,应努力做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尤其是“现实”部分。“我们要仔细梳理一下,什么样的行业、流程、内容能够被数字化(虚拟化),然后引进算法和计算能力,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

  有专家指出,面对长时间使用VR设备可能产生的眩晕不适感、VR领域优质内容持续产出的瓶颈,应该思考如何培育符合市场期待和社会要求的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

  行业人才缺口较大

  VR+游戏、VR+展览展示、VR+智慧文旅、VR+视频……这一切VR技术的美好应用场景,都有赖于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的策划与开发。当前,虚拟现实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予以支撑。2020年人社部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信息,其中“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备受关注。教育部也已将“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划入工学门类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等五项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启动会近日在北京落幕。据悉,《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是第一项面向虚拟现实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专家表示,通过建立统一的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衡量通用准则,有助于虚拟现实相关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促进虚拟现实从业人员能力的整体提升,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蔡奕渔表示,中国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纳入新职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新方向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是很好的引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虚拟现实技术,还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通信工程、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也应具备一定的产品经理思维,将前期开发和后期应用有机联结。“高素质的虚拟现实技术人才,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交叉研究的能力非常重要,心理学、工程、电脑、数学、设计,都会在虚拟现实中体现。”蔡奕渔说。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未来机器人数量或超手机 人均配三五个服务机器人

       近日,在“新基建·新机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任玉桐表示,在广东省注册的带有“机器人”字样的企业已经突破10000家,全行业目前的年产值超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0亿元。机器人应用广泛,除了工业机器人,还有各类用于安保、医疗、家政等用途的服务机器人,任玉桐表示:“未来我... [阅读]

  • 人工智能判作文还不够“资格”

       在2020年底举办的2020年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开展的个性化学习已覆盖学生超千万。在2020年高考阅卷工作中,已经有9个省针对语文、英语作文等主观性命题引入了机器阅卷。   不过,大部分教育领域的专家尤... [阅读]

  • 这一年,AI应用又有大动作

       如果说2020年以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摸索着落地应用场景,那么来到2020年,人工智能已进入生活空间。   这一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工智能成为“超级助手”;在科技前沿领域,人工智能继续攻坚克难;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出台的政策规划持续为人工智能保驾护航。   当然,繁荣背后也有暗影,围绕技术使用边界的讨论持续进行。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第一次判决,围绕“刷脸”产生的分歧尚... [阅读]

  • 人脸识别日益普及 你的脸刷明白了吗

    最近,随着“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为躲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等事件的发生,让人脸识别频上热搜,技术滥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随之,一些传言也“悄然出动”: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想装就能装?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在手机银行上设置人脸识别功能,会增加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这些说法到底是真是假?   传言一: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都能装   真相:需符合相关规定,不是想装就能装   如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