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查看详情

银保机构加速探索碳金融 多种类个人碳账户涌现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日期:2023-05-31 09:24:32  责编:刘玉辉 
分享:

   “我每天都会顺手打开我在银行开设的碳账户,打卡减碳活动,比如绿色出行、随手关灯关空调、使用环保袋等,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获取积分用以兑换奖品,一举多得。”上海一位白领于女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将用户节能减碳行为量化,转化为碳减排积分,并挂钩相应权益兑换等,鼓励用户低碳生活,正成为多家银行保险金融机构试水个人碳账户的主流方式。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试水碳账户,一方面是对“双碳”战略的响应,另一方面是提高用户参与度的创新举措之一。

  多家金融机构试水

  日前,中国平安宣布上线覆盖30万员工的碳账户平台。据悉,这是金融保险业内首个覆盖全体员工的碳账户系统。

  更多金融机构的个人碳账户则是瞄准了消费端。以中国平安为例,近年来,该集团已在其多个子公司的业务场景进行了碳普惠实践,并建立了集团“1+N”碳账户体系。其中,“1”指平安集团碳账户,是平安集团“双碳”战略实施的重要底层基础设施,也是践行“双碳”目标的体制机制保障,对内支持跨业务领域联通,对外组织与碳交所的碳核算、备案和交易。“N”是指业务场景的碳账户,连通中国平安旗下多个公司的业务前端系统,基于各自绿色金融服务规划和业务需求设立,实现业务范围内的碳应用需求。

  在保险领域,5月1日至14日,太平洋产险向上海地区新能源车客户推出个人碳账户的内测版,通过确认基准情景参数以及将车主个人活动领域的低碳行为换算成碳积分,记录在车主个人的碳账户中,并成为未来碳资产的一部分。

  除了保险机构,银行在个人碳账户探索方面更为积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桂林银行、日照银行、昆仑银行等在内的十余家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部分银行个人碳账户用户已初具规模,如“中信碳账户”上线一周年注册用户数突破100万户,累计碳减排量超过800吨。

  与消费场景相结合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覆盖最多、较为普遍的场景一般都是围绕银行自身业务设计的,包括在线支付、线上转账、线上贷款还款、理财产品购买等金融行为。部分银行链接的场景还扩展至低碳生活场景,如生活缴费、地铁出行、公交出行等。

  业内人士认为,与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碳账户相比,银行保险金融机构的碳账户交易属性更强。建立碳账户体系,依靠碳积分制度量化企业及居民的碳减排行为,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力点。

  “与互联网平台相比,银行个人碳账户与金融服务场景结合更为紧密,比如将个人碳积分与授信额度、贷款业务、理财产品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银行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通过信用卡等可以与其他消费场景进行结合,有助于推动个人碳账户普及。”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用户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颇高,但业内人士透露,从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运行情况来看,用户参与度和黏性仍有待提高。

  北京的吴先生是一位低碳践行者,但囿于其持卡银行个人碳账户场景并不丰富,很多低碳行为无法记录等因素,其个人碳账户的碳减排量要远远低于其践行低碳生活产生的碳减排量。“虽然我开通了个人碳账户,但我平时对银行App使用频率不高,碳账户入口就更不经常访问了。现在我的碳减排量是1458克,基本都是电子邮箱接收信用卡账单获得的奖励。比如,5月29日最新一期电子账单给我的碳减排量奖励是52克。”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金融交易产生的碳积分更多只是一种附带品,银行需要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丰富个人碳减排场景及激励机制,让碳账户与用户建立强联系,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同时,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离不开强有力的市场推广,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吸引用户主动参与。

  “同一个用户在多个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平台上都有着类似的个人碳账户,碳减排形成的积分散落在各个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通、互认、互换。用户在每个平台零星存在的碳积分,实质上处于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上述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认为,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碳账户在功能的丰富性、权益兑换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方面还需要持续完善。此外,建立个人碳账户数据的互通、互认、互换机制也很有必要,有助于推动碳积分真正向碳资产转变,不断提升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 13911566744(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新闻

  • 华昊中天IPO折戟 核心产品市场空间受关注 扩产合理性遭问询

       历经近一年审核、两轮问询,创新药研发公司北京华昊中天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昊中天”)近日主动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引发市场较大关注。   记者日前致电华昊中天证券投资部,了解其撤回原因及后续计划等事项。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基于对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主动撤回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后续公司将根据IPO的市场环境审慎地考虑重新申报上市。”记者注意到,在此前的审核过程中,上交所重点关注公司核心产... [阅读]

  • 业界预计5月份新增信贷环比回升 宽信用基调有望保持到年底

       金融数据在一季度超预期高增之后,4月份出现明显回落。对于即将结束的5月份,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预计,新增信贷将环比回升,但低于去年同期。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2022年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5月份新增信贷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环比会有季节性回升,但同比将少增7000亿元左右。一方面,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集中靠前发力... [阅读]

  • 券商分红“在路上”业绩和估值表现备受期待

       5月24日晚间,东北证券、国海证券两家券商发布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公告显示,东北证券、国海证券两家券商的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已分别于近日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均以2023年5月30日作为股权登记日。   从具体分配方案来看,东北证券将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含税);国海证券拟向公司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35元(含税)。此前,已有华林证券、国元证券两家券商分别发布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并已实施完毕。其中,华林证券向全体... [阅读]

  • 剑指过往业绩展示 银行理财酝酿新规

       5月24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   据了解,目前正式文件出台并未设定明确时间表。但对于这份文件,银行理财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均表示期待。   拟明确展示要求   具体来看,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拟设置三项基本要求、三... [阅读]